“博大精深”容易使中医舍本逐末
“博大精深”是很多中医挂在嘴边,引以为自豪的招牌。
但中医的核心内容并不算“博大精深”,“博大精深”的是一些和中医有联系,而不是中医实质内容的一些文化范畴的知识。对中医而言,首先必须掌握医学的核心知识才能成为医生,在掌握了中医的核心知识,成为医生的基础上,学有余力,则可以适当涉猎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,如易、道、佛等。如果中医的核心知识都没有掌握,还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,就去学这些“博大精深”的文化,则只可能是文化,而不可能是医生,更不可能是名医。
现在很多所谓的中医就是急于去学文化,而疏于去学医学,导致中医界文化泛滥,医学肤浅。
1.
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中有:“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盛衰,虚实之所起,不可以为工矣。”
《黄帝内经》这段话的意思是,不懂运气,就不能当医生。所以很多人记住了这段话,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学运气,不过真正学明白的人很少,更别说用了。实际情况是,许多很著名的医生也没有痴迷于运气,甚至基本上不用运气,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医生,我记得邓铁涛先生好象说过,他也不懂运气。
我跟过的很多著名的医生中,很少见过他们用运气。方药中先生专门对《黄帝内经.素问》的运气七篇大论进行过讲解,我跟他门诊的时候也没见他用过运气。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的医生,因为他们的医学基础知识扎实,临床功底深厚。反之,如果中医基本功不扎实,临床功力浅薄,一头扎进运气之中,即使你把运气真弄明白了,你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医生,更别说好医生了。
2.
《素问·著至教论》中说:“而道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长久。”
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云:“夫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长久。”
很多人据此认为,医生必须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晓人事。如果你已经把医学的核心内容掌握了,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学有余力,你再去学天文、地理、人事,那当然是极好的。问题是如果你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中医的基本知识,并没有什么临床经验,你就去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晓人事,你即使把天文学好了,那你也只能是天文学家,而不医生,更何况你不一定能学好天文。你即使学好了地理,那你也只能是地理学家,而不是医生,更何况你不一定能学好地理。你即使学好了人事,你也只能是社会学家或者人力资源专家,而不是医生,更何况你不一定能弄明白人事。
即使是专门学天文、地理、人事,有几个人能成为天文学家、地理学家、社会学家或人事专家?反过来说,如果你是医生的话,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晓人事吗?
3.
唐朝逊思邈说:“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医”。
孙老头这叫典型的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。你都是很著名的医生了,你能活100多岁,你当然有余力去学易了。对于一些对中医尚未入门的所谓医生你就去学易,第一,顷其一生,易你也学不明白,因为易本来就没有明白的标准;第二,即使是你真学明白了易,那你也不是医生,充其量能算个大师。我赞成孙老头说的话,如果你的医已经很好了,你可以而且应该去学易,学了易对医生有帮助;如果你医都没有学好,就去学易,你就连医生都不可能是。
大家都扪心自问,你有孙老头的医学功力吗?你能活到100多岁吗?你有孙老头那么多时间吗?其实告诉你,孙老头不仅学易,而且还是道士,对道的研究也很深入,《旧唐书》就提到孙思邈“自注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”。你如果有他那本事,你也可以去学道,道对中医也很有帮助。但如果你没有他那样的本事,你即使学了道,也只能是道士,不是医生。
4.
张介宾(景岳)在《类经附翼》中说:“宾尝闻之孙真人曰:‘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。’每窃疑焉,以为《易》之为书,在开物成务,知来藏往,而医之为道,则调元赞化,起死回生。其义似殊,其用似异。且以医有《内经》,何藉于《易》舍近求远,奚必其然?而今也年逾不惑,茅塞稍开,学到知羞,方克渐悟。乃知天地之道,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;人生之理,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。易者,易也,具阴阳动静之妙;医者,意也,合阴阳消长之机。虽阴阳已备于《内经》,而变化莫大于《周易》。故曰天人一理者,一此阴阳也;医易通源者,同此变化也。岂非医易相通,理无二致,可以医而不知易乎?”
这又是一位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的。你都能整出《类经》和《景岳全书》来,你当然有资格来学孙老头,有能力来学易了。现在的各位如果要以张介宾的话为根据强调易必须学也行,那你先问问自己,有张介宾的医学功力吗?如果你觉得你行,你就去学易,不行还是先学医吧。不知易虽然成不了太医,但起码也还是医吧!如果不学医就去学易,就连医也成不了啦。
猜你喜欢,点击可阅读原文:
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“肾病肾虚”,“两性”,“伤寒”,“医案”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。
欢迎大家留言讨论
投稿请发送至:xiangru66@qq.com
新浪搜索:中医肖相如